科技日報記者 雍黎
7月15日,中藥材領域科技成果對接暨黔江區科技特派員集中服務活動在重慶市黔江區武陵山產業技術研究院拉開帷幕。此次活動通過技術培訓、實地指導等形式,將先進種植技術送到田間地頭,助力鄉村振興。
重慶的地形地貌為中藥材產業發展打造了得天獨厚的優勢。為推動區域中醫藥產業發展,去年重慶市正式發布道地、優勢及“渝十味”中藥材官方名錄。重慶市藥物種植研究所集聚該所科研人員多年實踐經驗與科研成果,編寫了《“渝十味”種植技術》一書,梳理了黃連、枳殼等10種重慶道地藥材的種植精髓,為種植戶與加工企業提供了從田間到車間的全流程技術指引。
贈書儀式上,重慶市藥物種植研究所黨委書記、所長楊勇進行了系統介紹,并向企業代表贈送了書籍100余冊,為產業發展送上“技術寶典”,助力當地中藥材產業標準化、規范化。
同時,活動中專家圍繞中藥材種植和開發利用進行了授課。重慶市藥物種植研究所中藥材規范化生產研究中心主任、二級研究員蒲盛才以“中藥材產地(趁鮮切制)加工及政策解讀”為主題,深入淺出解析了中藥材產地加工的概念、與產地趁鮮切制加工的區別,產地趁鮮切制加工的優勢等,解讀了中藥材產地加工的最新政策、存在問題與發展前景。重慶市日用化學工業研究所總工、正高級工程師胡仕林詳細推介了藥香植物精深加工實驗室的前沿研究方向與核心業務,展現了中藥材從原料到高附加值產品的轉化路徑,為產業延伸提供了新思路。
隨后,專家團隊兵分多路,深入太極李子村和太河村,在中藥材種植基地與加工園區開展實地指導。在田間地頭,專家們俯身察看藥材生長態勢,與種植戶細致交流,解決現實種植難題,提出定制化方案。在生產車間,專家們緊盯加工環節,圍繞工藝升級、質量管控等提出專業建議。
重慶市科技局幫扶集團駐太極鎮工作隊副隊長汪金盾表示,中醫藥產業的高質量發展離不開科技支撐,此次專家來黔開展技術服務,采用“院所+工作隊+農戶”聯動機制,形成從種植到加工的全程服務體系,對于推動區域特色產業升級,中醫藥領域科技成果轉化具有重要意義。市科技局將持續推進幫扶制度,為鄉村振興注入科技動能。
楊勇表示,此次活動是市藥植所踐行“五個好”使命,做好“賦好能”,“助好力”的具體行動,通過“理論授課+實地指導”的模式,實現了科技資源與產業需求的精準對接。未來,市藥植所將持續發揮專業優勢,深化與地方政府、企業的協同創新,推動重慶中藥材產業高質量發展。
本次活動黔江區中藥加工企業與重慶市藥物種植研究所、重慶市日化所就中藥材規范化種植、標準制定、中藥材提取等方面初步達成合作意向。下一步,重慶市藥物種植研究所將與黔江企業聯合組建科研團隊入駐武陵山產業技術研究院,協同開展產業技術攻關。
此次活動由重慶市藥物種植研究所聯合市科技局幫扶集團駐太極鎮工作隊、黔江區科技局、重慶市日用化學工業研究所共同主辦,黔江區農業農村委、林業局協辦,武陵山產業技術研究院承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