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 楊宇航
七月的墨脫,山風裹挾著雅魯藏布江的水汽撲面而來,溫潤而舒爽。連日來,西藏高原生物研究所“三區”人才技術服務活動(以下簡稱“三區”服務活動)走進墨脫縣,開展科技服務下鄉活動。
墨脫生態豐饒卻脆弱,蘭科植物是墨脫的生態瑰寶,更是邊境發展的綠色引擎。在墨脫縣墨脫鎮亞讓村蘭科種植基地,“三區”服務活動成員、西藏自治區高原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員王喜龍現場指導村民調試蘭花基質的配比。隨后,一株株西藏虎頭蘭幼苗,被小心地移入特制的透氣盆中。
“花盆透氣孔要朝光,基質松緊就像揉糌粑,松了不保水,緊了不透氣。”王喜龍告訴村民。村民圍著專家,按規范流程將蘭苗進行現場移栽。
在科技守護下,野生蘭科植物走出幽谷,其價值已超越物種延續本身,悄然成為撬動當地綠色發展的密鑰。“開展‘三區’服務活動,就是要讓這些‘深閨’資源,既守得住綠水青山,又換得來金山銀山。”王喜龍說。
在墨脫鎮朗杰崗村廣場上,“三區”服務活動科技人員進行了現場科普活動。“以前采菌子像‘闖森林’,現在有了‘護身符’,心里踏實多了!”村民洛桑手握嶄新的《西藏毒蘑菇手冊》,眼中閃爍著求知的光芒。從生物安全法規講解到宅基地政策咨詢,從便攜式稱重儀等惠農禮包傳遞到蘭花盆免費發放,村民與科技人員頻繁互動,受益匪淺。
墨脫縣農業農村局副局長、科技局局長盧天鵬感慨地說:“科技下鄉就是要把抽象的理論知識化作通俗易懂的語言,讓群眾聽得懂、用得上,切實感受到科技的溫度。”當青年婦女央珍憑借培訓所學,在庭院成功種活第一盆贈送的蘭花,科技便在泥土里扎下了根,在心底萌發了芽。
“三區”服務活動負責人徐愛國認為,此次活動將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既鞏固了學員理論知識,又提升了他們的實操能力,同時也為墨脫生物多樣性保護與合理利用注入科技動能,助力邊境地區特色生物資源的可持續發展。
西藏高原生物研究所所長黨衛東表示:“‘科學家在行動,支部在行動’不僅是一句口號,更是研究所全體黨員干部職工以科技為筆、以實干為墨,在雪域高原書寫的責任與擔當。他們用專業知識守護生物多樣性,用技術幫扶帶動產業振興,用真情服務凝聚民心民意,讓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邊疆村寨落地生根、開花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