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 楊宇航
海拔3650米的西藏拉薩市八廓街頭,一家藏式酸奶作坊的店主卓瑪正忙著打包發貨。“以前運到成都要虧本,現在運費補貼能省40%。”她說。
如今,政策之力正為西藏中小企業發展帶來不竭動力。7月1日,《西藏自治區支持中小企業高質量發展若干措施》正式實施。近日,科技日報記者深入雪域高原,見證政策落地為西藏中小企業帶來的變化。
破解企業成長煩惱
在日喀則市青稞產業園,國家級農牧業龍頭企業雪域高原食品有限公司的車間里,自動化生產線正開足馬力。“‘一企一策’幫我們拿到歐盟認證,今年出口額能翻倍。”公司負責人旺久指著新安裝的檢測設備告訴記者。如今,政策滴灌正為企業帶來蓬勃生機:對國家級龍頭企業實施定制化扶持,首次“升規”企業最高獎勵50萬元,上市后備企業可獲300萬元專項支持。
政府采購的“真金白銀”正在改變市場格局。山南市乃東區某民族手工藝品合作社負責人格桑算過賬:“政府預留30%采購份額后,我們中標了價值200萬元的藏毯訂單。”更讓企業主振奮的是2億元出藏運輸補貼基金——牦牛奶粉、青稞制品等特色產品的物流成本直降四成。
“過去像塊石頭壓在心口。”拉薩凈土乳業負責人格桑回憶運輸困境時感慨,“現在終于能輕裝上陣。”
數據顯示,政策實施首周,西藏中小企業服務熱線就接到咨詢電話1300余通,48小時響應機制讓九成問題當日解決。
激活高原創業基因
在那曲高新技術開發區,科技型中小企業如雨后春筍般涌現。“‘研發貸’利率下浮1.5%,相當于每年省出一輛越野車的錢。”高原乳生物科技公司創始人多吉給記者算了一筆賬。5億元信用保障基金、“首貸培植行動”等政策組合,已為1200家企業解了燃眉之急,貸款審批時效壓縮至3個工作日。
營商環境的“4S店”式服務更讓創業者暖心。昌都市某民營礦業公司負責人說:“反映用電難題2小時后,專員帶著電網工程師就來了。”電價動態調整機制讓工商業用電每度下降0.15元,綠色轉型項目還能享受3年50%貸款貼息。
在林芝生態產業園,記者見到正在進行政策宣講的干部團隊。“要像找水源那樣找企業痛點。”入企服務專員達瓦拿著“一企一檔”記錄本說。西藏大學經濟學院教師黃麗筠分析,“政策形成‘降成本—促創新—強競爭力’的良性循環,每年可為企業減負超10億元。”
政策落地首周,西藏已組織300名機關干部深入企業宣講。西藏自治區經信廳相關負責人透露,正在搭建的中小企業發展監測平臺將實時追蹤政策效果。數據顯示,2024年中小企業貢獻了全區58%的稅收、72%的城鎮就業,科技型中小企業數量同比增長35%。隨著“清欠專項行動”等新政推進,預計中小企業數量年增長將達12%以上,成為西藏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