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 趙漢斌
8月21日,記者從云南省林業和草原局獲悉,連日來,600株人工繁育的珍稀蘭科植物在云南高黎貢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成功回歸野外。此次行動由云南省林業和草原科學院聯合保山市林草局、高黎貢山保護區保山管護局共同實施,旨在恢復珍稀蘭科野生種群,這是我國西南生物安全屏障建設、維護高黎貢山生物生態安全和國家核心自然資源的一項重要舉措。
據了解,此次回歸的杏黃兜蘭、彩云兜蘭和金蟬蘭,均為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受棲息地破壞和非法采挖影響,這些高黎貢山特有物種野生種群數量銳減。云南省林科院蘭科植物保育團隊歷經多年攻關,通過無菌播種、組織擴繁等技術,從僅存的野生植株中搶救性培育出健康幼苗,為野外回歸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我們是在和時間賽跑,從人工授粉到實驗室育苗,每一步都凝聚著團隊的心血。”團隊負責人蔣宏研究員表示。
為確保回歸成效,科研人員嚴格遵循原生境相似性原則,將600株蘭花分批定植于不同海拔和植被類型的棲息地。所有植株均進行編號掛牌,保護區管護人員將聯合社區監測員開展長期跟蹤。此前,項目組已對當地村民和保護工作者開展了蘭科植物調查監測、繁育技術等專題培訓,為后續保護工作奠定基礎。
作為全球生物多樣性熱點區域,高黎貢山擁有豐富的蘭科植物資源。此次行動創新采用“遷地-就地”協同保護模式,未來雙方將進一步深化合作,系統開展蘭科植物種質資源調查,建立跨區域保護機制,打造集生態保育、技術研發、資源利用于一體的示范平臺。
活動各參與單位同時發出倡議,呼吁公眾拒絕購買非法采集的野生蘭花,踐行“不采摘、不破壞、不買賣”的保護理念。目前,首批回歸植株長勢良好,吸引了眾多自然愛好者和環保志愿者參與監測和記錄。
蔣宏介紹,未來團隊將繼續與保護區深化合作,系統開展蘭科植物種質資源調查與評估,完善長期監測體系,強化蘭科植物就地保護;重點對高黎貢山特有、瀕危蘭科植物開展拯救保護,恢復其自然種群,圍繞蘭科植物開展從基礎科學到應用的全產業鏈研究。
(受訪單位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