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 張添福 通訊員 保春花
時值初秋,青海省海東市樂都區下營鄉的田野里,翻涌著豐收的浪潮。飽滿的蒜頭帶著濕潤的泥土從土里“跳”出來,白胖的蒜瓣裹著紫紅外皮,在陽光下泛著瑩潤光澤。
田埂邊,成袋的大蒜堆成了小山,裝車的拖拉機突突作響,空氣中飄著淡淡的蒜香。據了解,今年下營鄉大蒜種植面積達100畝,預計總產量超100萬斤。
大蒜產業的發展,是下營鄉農業現代化轉型的生動注腳。近年來,鄉黨委政府錨定鄉村振興目標,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抓手,把小蒜頭做成了大產業,通過“黨支部+合作社+農戶”的模式,從統一供種、技術指導到訂單收購,全程為農戶保駕護航。
合作社負責人算了筆賬,“統一采購的優質蒜種畝產比普通品種高兩成,再加上農技員手把手教,畝產能穩超1萬斤。”
不只大蒜“獨領風騷”,下營鄉的產業版圖上還有更多增收密碼。祝家村寶金綠色養殖專業合作社的林下雞舍里,綠殼蛋雞正啄食著松針與昆蟲,產出的蛋品因富含微量元素成了商超里的“搶手貨”。同樣是“黨支部+合作社+農戶”模式,這里帶動20多戶村民養殖,年出欄肉雞8000余只,產蛋1.2萬斤,生態養殖與經濟效益形成了完美閉環。
產業興旺的春風,吹綠了田野,也吹新了村莊,借著產業發展的東風,下營鄉把收益反哺給基礎設施建設。24公里新建改建的農村公路像“銀鏈”串起各村,雨天泥鞋、晴天灰臉的日子一去不返;852戶改建的衛生廁所讓農家小院更潔凈,生活垃圾集中處理率100%讓鄉村顏值飆升;10個村級文化廣場上,傍晚總響起廣場舞的旋律,全覆蓋的農家書屋里,村民們能隨時“充電”。
“下一步,要讓‘蒜香’飄得更遠。”下營鄉黨委書記霍建宏望著忙碌的采收場景,眼里有了清晰的規劃,“建大蒜初加工車間,搞腌蒜、蒜粉深加工,再通過電商直播打開銷路,讓產業鏈條更長、附加值更高。”他說,還要把林下養殖、鄉村旅游串成線,讓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為鄉村振興注入源源不斷的動能。
截至目前,全鄉大蒜采收已完成80%,預計一周后即可全面收尾。這些帶著泥土芬芳的蒜頭,正通過冷鏈物流發往廣東、四川等地的農貿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