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 魏依晨
8月下旬,在湖南長沙湘江新區的實驗室里,科研人員正依托中南大學技術力量開展新材料攻關;數百公里外的江西萍鄉生產線上,一項源自長沙的研發成果即將落地量產。這“研發在長沙、轉化在萍鄉”的科創“雙城記”,正是湘贛邊新材料現代產業研究院探索飛地模式、推動科技成果轉化的生動實踐。
作為萍鄉市人民政府與中南大學聯合共建的新型研發機構,湘贛邊新材料現代產業研究院自2025年3月揭牌以來,創新打造“一院兩地多所N基地”運行模式。其中,“兩地”即指位于萍鄉的科創大樓與設在長沙的飛地科創中心。
湘贛邊新材料現代產業研究院副院長張蕾介紹,通過在長沙布局研發前端,借力省會人才與創新資源密集優勢,萍鄉則聚焦中試熟化與產業化落地,構建起“前端在長沙、后端在萍鄉”的協同創新鏈條。
“中南大學貢太敏博士團隊的《玻璃纖維用高性能涂層排絲》項目,是‘飛地研發+本地轉化’的典型代表。”張蕾介紹,在玻璃纖維生產中,普通排線在高溫、高速、強腐蝕的玻璃液環境中極易磨損,壽命短、更換頻繁,不僅影響生產效率,還直接關系到玻纖產品的均勻性和品質穩定性。
貢太敏團隊瞄準這一痛點,在長沙飛地科創中心開展技術攻關,大幅提升排線的耐磨性與耐腐蝕性,使其“服役”壽命成倍增長。在長沙完成技術攻關與中試驗證后,擬簽約落地萍鄉蘆溪縣,預計年產值超2000萬元。這不僅是技術的轉移,更是“飛地研發+本地轉化”機制高效運轉的成果。
“目前,湘贛邊新材料現代產業研究院在長沙飛地科創中心布局十大研發中心,累計引進高校專家人才42名、高端創新團隊24個,推動龍發新材料高端發熱體、深圳光鈉新材硬碳負極材料等項目落地萍鄉。”張蕾說,同時,萍鄉市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服務中心在產研院的具體運行下,積極發揮作用。匯集科技成果(尤其是中南大學)超50項,對接企業技術需求超20項,形成全鏈條服務體系。
“為保障‘飛地模式’運行,萍鄉市科技局協同各部門強化政策供給與服務支撐。落實科技副總、人才公寓、成果轉化后補助等政策,吸引高層次人才‘雙地聯動’。”萍鄉市科技局黨組書記鄭銳說,此外,產研院探索“撥投結合”機制,擬將支持資金轉為項目投資資金,增強自我造血能力,推動形成“科研—轉化—產業—反哺科研”的良性循環。
從“實驗室”到“生產線”,從“長沙研發”到“萍鄉制造”,萍鄉正以湘贛邊新材料現代產業研究院為引擎,加快構建產學研用金深度融合的創新生態。
鄭銳說,未來,隨著更多“飛地研發、本地轉化”項目的落地生根,萍鄉將不斷把科技創新的“關鍵變量”轉化為高質量發展的“最大增量”,在區域協同創新中走出一條特色鮮明的新材料發展之路。
(萍鄉市科技局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