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 劉俠
近日,記者從國家科技特派團布拖團絨毛用羊產業組獲悉,今年5月至8月,該團聚焦四川涼山州布拖黑綿羊產業化發展關鍵技術需求,在布拖黑綿羊原種場正式啟動專項研究,并圍繞斷奶羔羊育肥性能與肉質品質展開系統性試驗,旨在破解當地綿羊養殖中“育肥方式不優、產業參數缺失”的痛點,為布拖黑綿羊產業高質量發展注入科技動能。
據悉,此次研究以“探索最佳育肥方式”為核心目標,創新性設置三種差異化飼養方案開展對比試驗。試驗過程中,科研人員每日記錄羔羊采食量、體重變化,定期監測羔羊健康狀況,確保試驗數據的真實性與完整性。歷經近4個月的精心培育,8月30日,研究團隊順利完成所有試驗羔羊的屠宰測定與樣品采集工作。
現場科研人員介紹,此次屠宰測定數據將重點用于對比三種飼養方式下羔羊的生長速率、飼料轉化率與產肉性能,而肉質樣品則會通過專業儀器檢測pH值、肉色、嫩度、脂肪含量等品質指標,進而明確飼養方式對羊肉口感、營養的具體影響。
記者了解到,布拖黑綿羊作為當地特色畜禽品種,具有適應性強、肉質鮮嫩等優勢,但長期以來受限于養殖技術粗放、育肥模式不規范,產業潛力未能充分釋放。國家科技特派團布拖團絨毛用羊產業組此次開展的專項研究,不僅填補了布拖黑綿羊不同育肥方式對比研究的空白,更為后續制定標準化養殖技術規程提供了科學依據。
目前,研究已進入數據分析與樣品檢測階段。接下來,科研團隊將對屠宰測定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精準對比三種育肥方式的經濟效益與生產效率;同時通過實驗室檢測,深入剖析飼養方式對羊肉風味物質、營養成分的影響機制。待研究成果落地后,將形成一套適配布拖當地生態條件與養殖實際的黑綿羊最佳育肥方案,助力養殖戶提升養殖效益,推動布拖黑綿羊從“地方品種”向“產業優勢”轉變,為鄉村振興背景下的特色畜牧業發展提供有力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