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 朱虹 李麗云 通訊員 潘明華
在北緯53°的大興安嶺塔河縣古驛鎮,一項打破常規的養殖模式正為邊疆振興注入強勁動能。9月2日,古驛鎮十八站林業局的小龍蝦養殖項目全面捕撈,所有小龍蝦均達到上市商品規格,不僅開創了世界最高緯度規模化養殖小龍蝦新紀錄,更以“短平快、效益高”的產業優勢,成為推動鄉村振興、助力興邊富民、穩邊固邊的新引擎。
此次高緯度養殖突破,離不開科技特派員的科技支撐。黑龍江科技大學龍江產業振興研究團隊省級科技特派員前期深入塔河縣調研,聯合哈爾濱農科院專家,先通過小規模試驗驗證可行性,再針對養殖全流程制定科學方案。從21小時苗種運輸保障,到生長周期內的水質調控、精準投喂,科技特派員全程扎根一線,將科研成果轉化為實操技術,破解了邊疆地區特色養殖的技術難題,為產業規模化發展筑牢根基。
作為典型的“短平快”產業,地處高寒的大興安嶺小龍蝦養殖僅需90天即可完成從投苗到上市的全周期,資金回籠快、見效周期短,破解了該地區漁業產業的局限性,更帶動了養殖、捕撈、銷售等全鏈條就業,未來古驛鎮及周邊村民將通過參與產業獲得穩定收入,實現“家門口就業增收”。
這一產業的崛起,為高寒地區實施省委省政府千億級冷水魚產業戰略打開了新的突破口,將帶動冷鏈運輸、餐飲加工等配套產業發展,構建起特色產業生態圈,為生態旅游和鄉村經濟注入新活力。
(受訪單位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