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 劉垠
當前,我國已成為全球人工智能(AI)專利最大擁有國,AI核心產業規模近6000億元。當AI技術加速賦能千行百業,特別是與教育深度融合時,高校迎來了顛覆性的創新機遇。隨之而來的,還有深層次治理挑戰。
當AI能在某些方面發揮大學教育知識傳授的功能,教育的價值該如何更好地體現?當高校學生利用AI工具輔助論文寫作顯現蔓延趨勢,怎樣讓AI真正做到幫忙而非起反作用?當AI重構高等教育的底層邏輯和運行模式,怎樣答好教育數字化這道必答題?針對這些熱點問題,近日,科技日報記者專訪了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石油大學(北京)原校長張來斌教授。
面向國家戰略需求培養拔尖人才
記者:您主張高校要特色化發展,并結合中國石油大學(北京)的辦學實際提出“石油石化學科拔尖人才培養”理念。如何理解高校發展的特色化?其怎樣指導人才培養?
張來斌:特色是大學生存與發展的靈魂。世界上發展迅速的高校無不在一兩個學科領域率先取得突破。特色化發展不能簡單理解為強化傳統優勢學科的特色,更要讓特色化成為一種思維、一種理念。學校傳統優勢學科要做強做大,其他支撐學科、基礎學科、新興學科也要形成特色,通過傳統優勢學科的特色化,帶動高校整體發展。
人才培養是大學存在的第一要義,高水平行業特色型大學作為行業高等教育的“領頭羊”,理應為行業實現跨越式發展培養拔尖創新型人才。對于高校來說,這既是辦學的目標追求,也是義不容辭的責任,更是服務行業發展的現實需要。
記者:中國石油大學(北京)作為行業特色型大學,是如何培養拔尖創新人才的?
張來斌:中國石油大學(北京)較早對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改革進行了探索,并在推進產學研一體化和本碩博一體化貫通培養方面取得成效。學校實施“教育合作框架+人才培養+項目支撐”的運作模式,促進產學研用一體貫通。
2019年,學校與中國石油集團公司簽署全面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在油氣和新能源核心問題和關鍵技術領域,以及人才培養、師資建設等方面開展全方位、高強度、長周期合作,探索建立學科、科研、人才“三位一體”的綜合改革特區。例如,在本碩博一體化貫通培養方面,學校選拔有學術潛質的本科生早進實驗室、早入課題組、早接觸大項目,激發他們的科研興趣,夯實其學術基礎。同時,通過構建模塊化、遞進式一體化課程體系,使這些學生在高水平科研平臺、企業實踐基地支持下,成長為拔尖創新型人才。
目前,不少高水平大學已在本碩博貫通式培養方面展開了積極實踐,通過優質平臺資源集成與轉化,推進教學與科研的有機統一,促進創新型人才培養向高維度躍升。
記者:早在7年前,中國石油大學就創建了人工智能學院。當時是基于怎樣的契機?
張來斌:傳統石油石化行業工作環境較為艱苦,對AI領域的科技和人才有迫切需求。我們因此特別關注智能技術產業化和傳統產業智能化,并針對能源資源科技的潛在影響廣泛咨詢了業內專家。
為更好適應國家戰略需求,整合學科資源、挖掘學科交叉潛力,2018年,中國石油大學(北京)成立人工智能學院,這是我們對學科交叉人才培養的一次有益探索。學院聚焦能源領域及AI領域核心科學問題、關鍵技術,面向國際學科前沿與社會發展需求,按照“高起點、高層次、小實體、大平臺”思路建設。學院短期內通過“特色學科+AI”方式搶占學科制高點,長期則將憑借“AI+特色學科”方式,激活學校發展的新動能。
學科交叉是建設世界一流學科的重要途徑。學科建設是“爬樓梯”的過程,不能簡單靠一次性增加人力、物力的方式實現“坐電梯”式的效果。這里要厘清,交叉學科和學科交叉是不同的概念,交叉學科是多個學科相互滲透、融合形成的一個新學科;學科交叉是針對單一學科無法解決的新的研究對象或領域,用多學科的理論和方法來解決問題。我們要注重學科交叉,但不要過度強調或急于創建新的交叉學科。
記者:人工智能學院的建設對石油人才培養起到了什么作用?
張來斌:實踐證明,人工智能學院已成為中國石油大學(北京)“雙一流”建設的學科交叉高地。從學校發展方面看,學院的建設推動了人力資源、研究力量、研究平臺以及教學資源的優化;從人才培養方面看,學院的成立有利于教學科研融合,進一步促進拔尖創新型復合人才培養。
此外,我們針對油氣行業AI應用的特殊挑戰,構建“企業出題—高校解題—現場驗題”的協同機制,人工智能學院的建設推動了這一機制的落地。比如,人工智能學院與中國石油共建智能固井質量評價系統,通過AI分析聲波測井數據,將評價符合率從78%提升至92%;雙方聯合研發的井下事故預警模型,在長慶油田得到應用,顯著減少了非計劃停工停產。
AI對高等教育的沖擊深遠且廣泛
記者:您如何看待AI對高等教育的影響?
張來斌:AI對高等教育的沖擊深遠且廣泛,已遠超單純的技術工具屬性。其帶來的影響既包括顛覆性創新機遇,也包含深層次治理挑戰。此外,許多潛在的影響具有動態演進特征,目前還很難評估其影響。
我們要辯證看待這一變化的利與弊。AI能夠便捷個性化學習、提升整體性認知、強化實驗模擬與數據分析,讓知識的獲取更加高效;同時,也可能增加學術不端風險、擴大數字鴻溝。
記者:今年以來,以DeepSeek大模型為代表的生成式AI更加廣泛深入地融入了人們的日常。具體到高等教育領域,其帶來了哪些變化和影響?
張來斌:最顯著而深層次的影響,是教育者和被教育者都需要建構新的能力結構和評價標準。DeepSeek大模型等生成式AI改變了教育教學范式,它可以快速整合跨學科知識,輔之以由算法加持的嚴格邏輯推理,從而在知識傳授方面與教師并行發揮作用。在未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青年學生使用AI的熟練程度會超過教師,包括那些富有教育教學經驗的中老年教師,這將倒逼教師持續提升數字化素養。
此外,將復雜問題拆解為可被AI處理的任務的能力、原創構思能力、專業領域的經驗判斷力以及處理文化差異的能力,也將成為學生重點發展的方向。只有具備這些能力,才能成長為兼具專業深度、技術寬度和人文溫度的未來建設者。不管技術如何革新,大學在“能力培養、價值塑造”方面都將發揮重要作用。
與此同時,DeepSeek大模型等生成式AI進入科學研究領域,將加速科研進程,特別是在加速跨學科復雜協同研究方面發揮重要作用。以油氣領域為例,油氣勘探開發、儲運管網、煉制化工等復雜場景涉及大工程、海量數據、多個環節協同與學科交叉,AI可幫助研究者快速理解非本專業領域的知識和技術工具,促進學科交叉創新。
記者:AI可以提高學生學習效率,這是否會影響教師和學生獨立思考能力?
張來斌:大數據時代,基于“算法偏見”的推薦系統,產生了“信息繭房”“信念放大”現象。AI從海量數據中學習,這些數據往往加入了篩選者的偏見,且缺乏感官感知基礎。AI生成的“解決方案”盡管具有很高的預測準確性,但與人類通過直接觀測和反復驗證的解決方案有著本質不同。所以,在應用AI時應對其保持警惕性,擁有判斷力。在AI時代,高校應基于人機協同機制,讓學生學會批判性使用AI,培養學生糾偏能力,保持對知識傳播和知識生產客觀性的忠誠,并努力把AI變成學術道德和學術規范的監督者而非破壞者。
記者:目前,高校學生利用AI工具輔助論文寫作是較普遍的現象,如何讓AI幫忙而非“添亂”?
張來斌:在實踐中,AI的“副作用”已顯露。一個重要表現是其對研究內容和結論的可信性造成影響。AI生成內容能保持與其訓練數據的一致,但不一定能保持與真實世界的一致。這意味著,AI生成的內容和結論可能包含大量無用或無效的信息。有研究顯示,垃圾論文已大量出現。
另一重要影響體現在業界對論文成果的學術評價方面。傳統上,學術論文是作者學術水平和學術貢獻的體現。但用AI生成的內容和結論,為防止學術不端帶來了新挑戰。AI的廣泛應用可能會讓師生缺失“掌握知識”或者“完成工作”的核心能力。因此,亟須思考如何重構考試考核機制。
不過,AI的“利”與“弊”取決于人類如何對其進行設計、部署、使用和監管。防止AI之弊需要從技術、倫理、教育、制度等多方著手,為AI開發與應用構建良好生態。
在技術層面要注重設置隱私保護、偏見檢測修正等環節,必要時聯合哲學、法學、社會學等學科,盡可能在訓練大模型階段即規避技術的社會風險。將AI倫理教育納入相關專業必修課,培養AI開發者的倫理意識,引導未來從業者關注隱私保護、算法偏見、社會影響等因素。同時,高校要不斷完善制度,加強學術誠信教育,防止AI造成的學術不端。
堅持將人才培養質量作為辦學生命線
記者:AI時代,高等教育應該堅守什么,改變什么?
張來斌:AI時代,大學的價值何在,又將以怎樣的方式存在?這是全社會,特別是高等教育工作者十分關注的問題。這個問題涉及兩個方面,一是大學的初心及價值如何體現或保持;二是當DeepSeek等大模型深度融入大學教育時,其隱含的算法偏見可能以隱蔽的方式系統性扭曲教育公平、知識傳播與知識生產,這時大學該有怎樣的改變?
不管時代如何變遷,高等教育在國家建設中基礎性、先導性、全局性的定位不會變,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根本目標不會變,教育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也不會變。因此,高校把人才培養質量作為辦學生命線這一點也不會變。高質量的人才培養要以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使之不僅掌握知識、具備正確的價值觀,而且能根據自身特點自由發展。
行業特色型高校在人才培養方面還應特別注重提升工程教育質量,堅持面向工程實際,加強實踐教學、訓練。只有深入一線,才能避免傳統教學模式“學用分離”的弊端,真正提高學生用理論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記者:AI正在重構高等教育的底層邏輯和運行模式,如何答好教育數字化這道必答題?
張來斌:回答好教育數字化這道必答題,要從八個方面做足準備。
一要注重教學范式重構,將其從知識傳遞轉變為個人能力培養和價值塑造;二要關注科研創新突破,重塑知識生產流程;三要推動高校治理體系升級,優化從經驗決策到大數據引導的資源動態配置;四要促進生態體系重構,提供產教融合的數字共同體和終身學習服務;五要夯實數字基座,推動新型基礎設施迭代升級;六要促進教師角色轉變,從知識傳授者轉變為學習引導者;七要重構教育教學考核評估標準,注重考查批判性思維和實踐創新等AI難以替代的能力;八要將數據科學、大工程觀、AI倫理等作為教育的底層邏輯和基礎課程。
不管AI如何發展,對于教育工作者而言,我們要培養AI的駕馭者而非被替代者。
【致青年科技人才】
在青年人才成長的道路上,熱愛能夠發揮很大的能量。
就我個人而言,“得天下英才而育之”是做老師最快樂的事情。我以學生、教師和校長不同的身份見證了國家高等教育和能源科技40余年的發展變遷。堅守教育一線,是因為熱愛可抵歲月漫長,個人成長融入了時代和國家需要,環境的熏陶和浸染使我常學常新、常干常新。
馬克思說:“在科學上沒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勞苦沿著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達到光輝的頂點。”誠如其言,以科學研究為樂、堅持不懈,才能從一次次失敗和挫折中點燃希望的火種,并以星火燎原之勢創新突破。DeepSeek創始人梁文鋒招聘人才時也要求“熱愛和扎實的基礎能力,其他都沒那么重要”。
——張來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