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美女高潮久久久久-久久久久成人精品无码-久久久精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四-无码人妻aⅴ一区二区三区

“十四五”答卷·科技支撐強國建設丨科技譜寫向海圖強新樂章

2025-09-17 07:51:31 來源: 科技日報 點擊數:

科技日報記者 代小佩

8月23日,在藍色的晨曦中,我國自主研制的6000米級深海無人遙控潛水器“海琴”號,經過8個小時作業,成功完成首次深海試驗,從4140米深海凱旋。這是我國深海研究領域的又一個“科考利器”,奏響了我國建設海洋強國的生動旋律。

“建設海洋強國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大戰略任務。”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進一步關心海洋、認識海洋、經略海洋,指引我國海洋強國建設不斷取得新成就。

“十四五”規劃明確提出,堅持陸海統籌、人海和諧、合作共贏,協同推進海洋生態保護、海洋經濟發展和海洋權益維護,加快建設海洋強國。5年來,在科技創新支撐引領下,海洋強國建設在海洋經濟發展、海洋科技創新、海洋生態保護等方面取得了諸多進展。

“藍色經濟”動能澎湃

在新一代10萬噸級智慧漁業養殖船上,短短10分鐘,20萬尾魚苗就能進入養殖艙;在海南瓊東南盆地,“深海一號”一年產氣量有望超過45億立方米……碧海無垠,“藍色經濟”不斷匯聚澎湃動能。

7月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召開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時強調,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必須推動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向海圖強之路。

——持續打造“藍色糧倉”。全球首艘15萬噸級智慧漁業大型養殖工船“國信1號2-1”交付運營;凡納濱對蝦“廣泰2號”、牙鲆“圣航1號”等水產新品種通過審定;2025年一季度全國海洋水產品產量同比增長4.5%;

——不斷解鎖“藍色藥庫”。全球首個抗腫瘤海洋多糖藥物BG136進入Ⅱ期臨床試驗階段,抗乙肝病毒新藥LY102獲臨床準入,海洋藥物研發有序推進,海洋生物制造捷報頻傳……

——海洋工程裝備制造業持續回暖。2024年,海洋工程裝備新承接訂單金額、交付訂單金額、手持訂單金額同比分別增長143%、10.5%和20%,國際市場份額連續7年保持全球首位。

東部海洋經濟圈圍繞船舶制造、航運服務、海洋旅游三大支柱產業練就“獨家絕活”,南部海洋經濟圈押注未來產業,北部海洋經濟圈唱響“海洋牧歌”……“十四五”時期,我國海洋經濟蓬勃發展,激蕩出一首動能澎湃的交響曲。

梳理這些成績單不難發現,科技創新成為海洋經濟發展的核心驅動力。“開發利用海洋資源的產業屬于技術密集型產業,即便是海洋水產這類傳統產業,科技含量也在不斷提升。”大連海事大學航運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欒維新說。

《2024年中國海洋經濟統計公報》顯示,2024年我國海洋生產總值首次突破10萬億元,比2012年翻了一番還多。值得注意的是,科技創新不斷取得突破,海洋制造業增加值占比超三成達35.8%,成為海洋經濟發展的“壓艙石”。

中國海洋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王壘認為,海洋經濟從規模擴張向高質量發展階段轉變,海洋科技創新愈發重要,提升我國海洋科技國際競爭力是今后一段時期的重點任務。

“大國重器”逐夢深藍

三支巨型葉片如同巨龍靜臥煙臺港碼頭,單支長度達153米,重量83.5噸。它們的出現意味著,中國又一次刷新了全球風電葉片長度的紀錄。

8月1日,山東港口煙臺港蓬萊港區目睹了一個歷史性瞬間——三支超大尺寸海上風電葉片完成裝船并運往試驗基地。這些“龐然大物”被用于全球最大的26兆瓦級海上風電機組,成為中國開發海洋能源的生動注腳。

我國是海洋大國,擁有總長達3.2萬公里的海岸線和約300萬平方公里的海域,廣闊的“藍色國土”蘊蓄著豐富的生物資源、礦產資源、能源資源、空間資源等。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提高海洋資源開發能力,著力推動海洋經濟向質量效益型轉變。發達的海洋經濟是建設海洋強國的重要支撐。要提高海洋開發能力,擴大海洋開發領域,讓海洋經濟成為新的增長點。

海洋資源開發的成就印刻在時間標尺上:2021年,我國首套深海礦產混輸智能裝備“長遠號”完成海試;2022年,全球首款海空跨域無人航行器“哪吒”研制成功;2023年,深中通道全線貫通;2024年,南極考察站秦嶺站開站,“夢想”號建成入列;2025年,“深海一號”二期實現全面投產,國家海洋綜合試驗場(深海)啟動運行……大國重器推陳出新,鋼鐵巨龍逐夢深海?!笆奈濉睍r期,我國海洋開發能力不斷提升,交匯成一支逐夢深藍的進行曲。

5年來,無論是極地破冰船、大洋科考船,還是深潛重器、油氣平臺,科技創新成為開發海洋、破浪前行的激昂鼓點。

“促進海洋科技創新,對構建我國海洋戰略安全技術體系、打造海洋高質量發展戰略要地、拓展可持續發展新空間具有重要意義?!眹液Q蠹夹g中心副主任李紅志表示,“未來,需持續攻關關鍵核心技術,科學部署新時期重大海洋工程,并加強科技創新平臺建設,以期實現海洋科技的高水平自立自強,最終推動海洋科技向創新引領型轉變?!?/p>

征程壯闊,科技鏗鏘。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將“更加注重創新驅動”放在推動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首位,強調“提高海洋科技自主創新能力,強化海洋戰略科技力量,培育發展海洋科技領軍企業和專精特新中小企業”。

“綠色發展”和諧共生

珊瑚礁被稱為“海底熱帶雨林”,是生物多樣性最高的海洋生態系統之一。廣西北海潿洲島,擁有中國大陸沿岸緯度最高的珊瑚礁。受氣候變化、海水升溫、過度捕撈及陸源污染影響,潿洲島的珊瑚礁生態系統一度遭到嚴重破壞,活珊瑚覆蓋率下降了70%。

近年來,廣西大學海洋學院科研團隊在潿洲島持續開展珊瑚礁保護與修復工作。他們建成了2000平方米修復示范區,成功遏制了珊瑚礁退化趨勢,僅用3年便使示范區內活珊瑚覆蓋率從約5%提升至20%。

這樣的海洋生態修復樣本還有很多。河北唐山構建海草床全流程多要素修復技術體系,逆轉我國面積最大海草床局部退化的趨勢;遼寧錦州打造“退養還濕+潮溝連通+鹽沼修復”模式,讓“紅灘綠葦”有顏值更有價值;浙江臺州大陳島堅持陸海統籌和精準修復,走出新時代海島地區致富路……

從北到南,在中國綿延的海岸線上,一系列保護海洋生態的生動實踐,合奏成一部和諧共生的協奏曲。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把海洋生態文明建設納入海洋開發總布局之中,堅持開發和保護并重、污染防治和生態修復并舉,科學合理開發利用海洋資源,維護海洋自然再生產能力。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健全海洋資源開發保護制度。自然資源部海洋戰略規劃與經濟司司長古嫵提到,目前,中央財政支持海洋生態保護修復重大項目將近200個,帶動全國整治修復海岸線近1780公里、濱海濕地超過79.5萬畝,新營造紅樹林也達到了13.8萬畝。

在海洋生態文明建設中,科技發揮著重要支撐作用。自主研發的西風帶環境監測浮標在位連續運行20個月、“守望者1號”海嘯預警浮標在5100米深海底常態化運行、7000米級浮標“白龍”打破國外技術壟斷……全國海洋觀測“一張網”建設初具規模,為海洋環境監測提供重要保障。

科技賦能,“碧海銀灘”的愿景照進現實。生態環境部數據顯示,2024年,全國近岸海域水質優良比例達到83.7%,較2020年提高6.3個百分點,2025年春季近岸海域水質優良比例繼續穩中向好。

聚焦推動海洋強國建設再上新臺階,8月18日,自然資源部黨組理論學習中心組開展2025年第四次集體學習研討時強調,要加強海洋科技創新、構建現代海洋產業體系、全面推進新時代海洋文化建設。

從“藍色經濟”澎湃的動能,到“大國重器”逐夢深藍的豪情,再到“綠色發展”共生的和諧,“十四五”時期,我國海洋強國建設的畫卷在科技創新的筆鋒下愈發壯闊。如今,承載著中華民族海洋夢想的航船,正以科技創新為風帆,向著更深更廣的藍色疆域挺進。

責任編輯:李夢一
網友評論
最熱評論
沒有更多評論了

抱歉,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過低或開啟了瀏覽器兼容模式,這會影響您正常瀏覽本網頁

您可以進行以下操作:

1.將瀏覽器切換回極速模式

2.點擊下面圖標升級或更換您的瀏覽器

3.暫不升級,繼續瀏覽

繼續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