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 張曄 李禾
10萬件服裝在江蘇常熟驗貨裝箱,四天后就能在菲律賓上架銷售。
一大早,常熟市莫城街道勁義詞服飾商行負責人陳躍清,來到東飛倉儲直通式監管點市場采購作業倉庫,清點完一批出口服裝和家居用品,通過手機平臺填寫交易單,就可坐等海外買家收貨。
近年來,在市場采購等新業態的加持下,我國各類“小商品”憑借物美價廉等優勢行銷海外。9月17日,記者跟隨“活力中國調研行”江蘇主題采訪團來到常熟市,該市在2019年推出的中小微企業跨境貿易綜合服務平臺“市采通”(以下簡稱“市采通”平臺),與海關、稅務等多個部門聯動,以便捷的流程、智能的監管,助力更多常熟小商品闖進全球大市場。
市場采購貿易、跨境電商等外貿新業態蓬勃發展,其“碎片化”的外貿新模式給海關等監管部門帶來了新的挑戰。“我們將智慧海關要求融入‘市采通’平臺建設,協助建立常熟市場采購出口正、負面清單和紅黃綠審核通道,落實簡化申報、提前申報等便利措施,率先實現市場采購全國通關一體化。”常熟海關監管科科長吳明杰介紹。
今年1—8月,常熟市場采購貿易出口135.3億元,同比增長29.9%。常熟市場采購貨物已實現從全國115個口岸出口全球179個國家和地區。產品主要有玩具、服裝服飾、陶瓷產品、家具、五金制品等。
常熟“市采通”平臺總經理助理黃晗告訴記者,平臺自主研發了數字監裝溯源系統。貨物裝運前,平臺監裝人員逐一拆箱核對貨物與報關單,并即時留存、上傳影像資料至系統,由風控人員進行風險甄別。監裝過程的所有信息可供常熟海關調取,確保全程透明可追溯。
常熟海關還首創“三環聯控”智慧風險防控新模式,在常熟市場采購政府端聯網信息平臺上搭載“知識產權海關保護模塊”“智慧價格風控模塊”“偽瞞報風險模塊”,利用AI圖像識別等技術手段完成監管,做到了實用、適用、管用,有力促進市場采購貿易健康快速發展。
截至目前,“市采通”平臺通過前置監管環節,上線風控模型61個,整理風控數據庫21萬條,可自動甄別和攔截侵犯知識產權、管制類物品、申報不規范等風險,大大提升海關查驗與貨物通關效率;累計服務中小微經營主體超2萬家,出口標箱超15萬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