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 馬愛平
近日,由農業農村部種業管理司、全國畜牧總站組織編纂的國家出版基金資助項目、第三次全國畜禽資源普查的重要成果《中國畜禽遺傳資源狀況》,已由中國農業大學出版社出版。作為新中國成立以來首次全面系統闡述中國畜禽遺傳資源保護創新實踐的著作,它填補了相關數據的歷史空白。該書內容原創、數據翔實、結構嚴謹,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為業內科技工作者提供了權威的參考工具。
《中國畜禽遺傳資源狀況》針對第三次全國畜禽遺傳資源普查的重大需求,圍繞中國畜禽的總體遺傳資源現狀和豬、牛、羊、馬驢駝、家禽、特種畜禽、家兔、蜂、蠶等進行整體設計。第三次全國畜禽遺傳資源普查歷時三年多,各級種業管理部門、普查機構和專家團隊組織動員了4.5萬個單位、95萬名普查人員,完成了全國62.5萬個行政村的面上普查,為該書的撰寫積累了大量珍貴的、新的畜禽遺傳資源的基礎數據和圖片。為全面呈現第三次普查成果,宣傳推介我國畜禽遺傳資源保護利用的理念和實踐,2023年5月,農業農村部和全國畜牧總站組織高等農林院校、科研院所、技術推廣相關單位等150余位專家學者,系統梳理第二次全國畜禽遺傳資源調查以來畜禽遺傳資源的新變化、新發展、新趨勢,總結提煉第三次普查的做法成效,一起編撰完成了《中國畜禽遺傳資源狀況》。
該書從社會、經濟、歷史、文化、制度、政策等方面出發,點明了我國畜禽遺傳資源保護中的積極部署和面臨的困難、挑戰,具有創新性和前瞻性。與前兩次調查成果相比,第三次普查確認的中國畜禽品種凈增加242個,發掘的一批獨具特色的新遺傳資源,大部分來自偏遠山區或交通不便地區,特色明顯,如帕米爾牦牛、涼山黑綿羊、粵西卷羽雞等;找回了8個滅絕品種(類群)和2個遺漏品種;補充了新培育的一批適應市場需求的新品種及引進的一批國外優良品種;減去并記錄了退出市場的部分培育品種和引入品種等。
該書的策劃編輯、中國農業大學出版社社長董夫才認為,《中國畜禽遺傳資源狀況》全面系統梳理了我國畜禽遺傳資源現狀與保護理念、實踐、成效,有利于精準篩選畜禽優良品種進行保種、選育和開發利用,提升我國畜禽種業自主創新能力,培育出更具優勢的優良品種,有效解決畜禽種業“卡脖子”問題。同時,也為合理規劃畜禽養殖產業布局提供了依據,有利于促進整個農業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從而加快農業現代化進程。未來,出版社將通過與國家版權貿易機構合作,以版權輸出的方式將該書推向國際,講好中國故事,向世界全面展示畜禽遺傳資源保護與利用的中國智慧。
(中國農業大學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