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力媛 科技日報記者 王春
從領跑全國的創新藥械數量,到占全國35%的創新藥海外授權數量;從支持生物醫藥產業全鏈條創新發展的政策法規,到支撐全生命周期的產業基金;從規上企業數量穩步擴張到跨國企業在滬布局不斷深化……上海生物正形成全球生物醫藥全鏈條創新“強磁場”。
10月13日,2025上海國際生物醫藥產業周(以下簡稱產業周)拉開帷幕。作為匯聚生物醫藥產業全鏈條相關方的高能級平臺,產業周不僅是一場展示前沿醫藥技術與創新成果的盛會,更是觀察上海生物醫藥產業動態的窗口。

生物醫藥產業發展離不開基礎研究強大的策源功能和轉化支撐。“十四五”期間,上海生物醫藥領域有6項研究登上三大全球頂尖學術期刊《細胞》《自然》《科學》封面。同時,在全球醫學領域四大頂尖期刊《新英格蘭醫學雜志》《柳葉刀》《美國醫學會雜志》《英國醫學雜志》中,來自上海的研究成果近年快速增長,從2021年的24篇躍升至2024年的52篇,總數達127篇。上海市生物醫藥科技產業促進中心高級工程師唐軍介紹:“《細胞》期刊發布的‘Best of Cell 2024’榜單12篇研究論文中,有3篇出自上海。”
打造“強磁場”,上海不僅要成為生物醫藥創新的策源地,更要成為全球創新藥械最友好城市。開幕式上,(上海)生物醫藥技術性貿易措施研究評議基地揭牌,作為WTO框架下全國唯一生物醫藥領域破解貿易壁壘和預警貿易風險的支撐平臺,為醫藥產品高效跨越國際合規“關卡”筑就醫藥出海新航標。
近年來,“出海”已成為生物醫藥企業生存發展的關鍵路徑,創新藥對外授權許可模式,更成為生物醫藥產業新的增長點。
面對這一需求,上海率先拋出政策紅利,2024年7月底,上海市政府出臺《關于支持生物醫藥產業全鏈條創新發展的若干意見》,覆蓋研發、生產、上市的全鏈條、全方位,特別增加了對于創新藥出海的支持,為企業的全球化征程提供多方面保障。
“今年,復宏漢霖的漢斯狀在歐盟獲批上市,有幸成為‘出海’政策的首批受惠企業。”復宏漢霖品牌與公共傳播高級總監周文婷介紹,復宏漢霖以上海為總部,建設了覆蓋臨床開發、注冊申報、質量管理、生產與全球供應的完整體系,并實現了與FDA、EMA等監管機構的高效溝通,快速推進了多個全球多中心臨床研究。“可以說,上海不僅是我們的起點,更是連接全球的‘指揮中樞’——從資金流、信息流到人才流,是企業國際化的加速器。”
在高端醫療設備領域,聯影醫療以其全球化戰略成功將產品打入全球超過85個國家和地區。“聯影醫療的全球化戰略是‘高舉高打’,用全球首創、國際頂尖的產品敲開高端市場的大門。”聯影集團董事長薛敏表示,上海擁有眾多高校、科研院所、頂尖三甲醫院,擁有一批世界頂尖的人才,是其全球化戰略的重要支撐。
在上海,當本土企業闊步走向世界的同時,跨國企業不再僅僅將上海視為中國的總部或銷售中心,而是將其打造為集研發、生產、投資于一體的戰略樞紐,深度參與并反哺全球創新網絡。
這一角色轉變的背后離不開上海生物醫藥產業的“破冰”之舉。
藥品上市許可持有人制度在上海率先啟動。在這一制度激勵下,全球500強企業偉創力在外高橋開啟了第一條醫療器械生產線,并幫助有著百年歷史的英國醫療科技公司施樂輝完成了在中國本土生產的全流程工作。
如今,偉創力在外高橋的生產線正向高端醫療器械邁進,加速拓展生物醫藥研發、檢測、生產等產業鏈。
不久前,上海發布《上海市促進高端醫療器械產業全鏈條發展行動方案》,打造更具全球影響力的高端醫療器械產業發展高地。開幕式上,浦東新區、閔行區、嘉定區三大上海高端醫療器械產業集聚區正式啟動建設。
“上海改革,就是為了‘降低創新成本、暢通創新鏈條’,全產業鏈條上哪里有堵點,我們就通哪里。”黃浦江潮涌,創新正當時。這里不僅有貫穿從實驗室到臨床的全鏈條的創新生態,更有從上海走向全球市場的廣闊天地。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