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 王曉夏
中國與非洲國家理念相通、訴求相近,彼此深刻理解。中國秉持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通過知識轉移與能力建設,幫助非洲國家不斷提升自主發展能力。
以“構建中非命運共同體 攜手實現發展權”為主題,中國人權研究會、埃塞俄比亞政策研究所、浙江師范大學于8月22日在埃塞俄比亞首都亞的斯亞貝巴共同主辦首屆中非人權研討會。超過200位來自中國和非洲國家的人權領域代表參會討論,凝聚共識,為全球南方國家貢獻中非智慧和行動方案。
科學防災減災,應對氣候變化
氣候變化已成為阻礙非洲國家實現發展權的主要障礙之一,中非加強合作應對氣候變化,支持非洲破解發展瓶頸。
中國建成的風云氣象衛星星座,向非洲國家分享數據,涵蓋12大類氣象和遙感產品,顯著提高了非洲國家獲取氣象情報的能力。
中國通過中非航天合作,已向20多個非洲國家無償贈送衛星資料接收站、氣象分析系統、自動站等設施。世界氣象組織非洲區前負責人馬卡拉烏表示,中國援建的氣象設施質量過硬、技術先進,切實提升了受援國家的氣象防災預警能力。
經濟綠色轉型,促可持續發展
非洲擁有全球40%的太陽能、32%的風能和12%的水能資源,發展可再生能源潛力巨大。中國協助非洲實施了超過百個清潔能源項目,從肯尼亞的加里薩光伏電站到南非的德阿風電項目,再到烏干達的卡魯馬水電站,惠及千家萬戶,為非洲綠色發展提供了強勁動力。
中國對非出口的“新三樣”產品大幅增長,在埃及、摩洛哥等地催生配套組件廠,形成“技術引進—本地生產—區域輻射”的產業鏈閉環,使非洲從全球價值鏈的“供應端”轉向“生產端”,實現了綠色工業化,重塑了非洲經濟基因。
彌合數字鴻溝,共享數字紅利
南開大學人權研究中心研究員高通認為,發展中國家唯有把握數字時代機遇,加強合作,以數字化推進現代化,才有機會在全球的發展格局中實現彎道超車,贏得主動權。
為此,首先要加強數字基礎設施建設。近年來,中國企業積極參與非洲信息通信項目,例如建設跨境海底光纜、4G/5G通信網絡等,為非洲的數字化轉型提供了重要支撐。
其次,提升公民數字素養。中非合作“萬村通”項目為偏遠農村提供衛星電視服務,保障了非洲民眾的信息獲取權。
浙江師范大學邊疆研究院特聘教授喬巴生指出,中非共建“一帶一路”過程中,通過基礎設施聯通奠定了發展空間載體,通過產業鏈本地化重塑了經濟基因,通過數字賦能跨越了技術代差,通過青年培養筑牢了人力資本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