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 張夢然
把幾只活螞蟻扔進溫牛奶里,第二天就能喝到口味獨特的酸奶——這居然是真實存在的古老技藝!而這項“黑暗料理”,近日還被科學家搬上國際期刊《iScience》:一個丹麥與保加利亞的科學家團隊,用紅木蟻成功復現了這種幾乎失傳的酸奶制作法,揭開了自然與微生物共生的奇妙面紗。

故事源于人類學家塞夫吉·穆特魯·西拉科娃的童年記憶。在保加利亞鄉(xiāng)下,她的親戚曾從森林蟻巢中取來幾只紅木蟻,投入溫熱的牛奶罐,再將罐子深埋入蟻丘,靜置一晚。次日,牛奶便凝成濃稠微酸的酸奶,帶著草本清香與草飼奶香,成為代代相傳的“風土滋味”。
科學家們照著這古老方法,把4只活螞蟻放進溫牛奶,塞進蟻丘,等了一夜。打開時,牛奶已開始變稠發(fā)酸,嘗起來正是酸奶的雛形。
整場發(fā)酵里,螞蟻并非只是“引子”,它們是“核心”。研究發(fā)現,紅木蟻體表和體內攜帶多種乳酸菌與醋酸菌——這些正是讓牛奶變酸、凝固的關鍵微生物。其中一種菌,甚至與酸面包中的發(fā)酵菌同源。它們在溫牛奶中迅速繁殖,分泌乳酸,促使蛋白質凝結。
更關鍵的是,螞蟻體內天然含有的蟻酸——它們防御天敵的化學武器,一旦進入牛奶就會釋放,迅速降低pH值,為嗜酸菌群打造理想環(huán)境。同時,螞蟻體內的酶也開始分解牛奶蛋白,加速發(fā)酵進程。

實驗中,只有活螞蟻能成功培育出穩(wěn)定、健康的微生物群落。冷凍或脫水的螞蟻效果極差,甚至可能滋生有害細菌。這意味著,這種傳統(tǒng)技藝依賴的是“活體生態(tài)”,無法簡單復制。
對比現代工業(yè)化酸奶,通常僅用保加利亞乳桿菌和嗜熱鏈球菌兩種菌株,風味單一但穩(wěn)定。而螞蟻酸奶的微生物組成豐富多變,隨產地、家庭、季節(jié)而異,形成獨特的“微生物指紋”,帶來更復雜的口感與獨特風味。
為進一步探索螞蟻酸奶的潛力,科學家聯(lián)手哥本哈根一家米其林二星餐廳主廚,開發(fā)出一系列創(chuàng)意料理:螞蟻形狀的酸奶冰淇淋三明治,外酥內涼,咬一口如把森林清晨吞進口腔;類似馬斯卡彭的發(fā)酵奶酪,質地綿密帶辛辣感;甚至還有一種乳洗雞尾酒,讓酒液穿過螞蟻酸奶過濾,吸收風味后再濾清,成就一杯清澈卻富含層次的飲品。
當然,科學家也鄭重提醒:切勿在家模仿。活螞蟻可能攜帶寄生蟲,處理不當有安全風險,且并非所有螞蟻都適用——紅木蟻是特定生態(tài)下的產物。
如今在世界的某個角落,或許仍有人用森林里的螞蟻釀造“風土酸奶”。那里面演繹著時間、記憶、人與自然的微妙共生。至于我們,這種酸奶在科學上驚艷,在文化上珍貴,但品嘗就不能強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