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技日報記者 張夢然
在深海的幽暗角落,有一種生物被認為是海洋中智者的化身。它沒有骨骼,卻能靈活地攀爬、挖掘、偽裝,甚至還會“踩高蹺”走路。它就是章魚,動物界最令人驚嘆的“多任務處理大師”。
長期以來,科學家一直好奇:章魚八條扭來扭去的腕足,到底是如何協調工作的?它們會不會像人類用手一樣,也有左撇子或右撇子?或者,每條腕足是否也有自己的專長?
最近,一項發表于《科學報告》的最新研究給出了答案:章魚能讓任意腕足完成任何任務,且還會“分工”,用特定的腕足干特定的活。這聽起來或許不稀奇,但在無脊椎動物中,這種被稱為“功能特化”的行為極為罕見,一般是靈長類動物專屬。
美國佛羅里達大西洋大學科學家翻出了2007年到2015年間在大西洋和加勒比海拍攝的25段野生章魚視頻。這些“主角”都是常見的章魚物種,比如普通章魚、島嶼章魚和美洲章魚。雖然每段視頻只有短短一分鐘,但科學家逐幀分析了它們的每一個動作,記錄了章魚在執行15種不同行為時,究竟動用了哪幾條腕足;還細致地拆解了12種腕足動作,如卷縮、伸展、彎曲等,以及腕足在完成動作時的4種變形方式,如延伸、縮短、變粗、扭轉。
結果令人驚訝:所有八條腕足都具備完成全部動作的能力,也就是說,沒有哪條是“天生弱項”。但怎么使用它們,章魚有自己的主意。
數據顯示,前面四條腕足的使用率高達64%,而后四條只占36%。這種偏好并非隨機——前腕足更像是“手”,常被用來探索環境、觸摸物體、搜尋獵物;而后腕足則更像是“腳”,更多承擔起移動身體的重任。
研究中甚至捕捉到了兩種奇特的“模式”:翻滾模式中,章魚把身體縮成一團,后腕足在身下像傳送帶一樣依次推動,滾著前進,仿佛在海底打滾。踩高蹺模式中,它會將后腕足筆直向下延伸,像撐桿一樣把整個身體抬離海底,然后一步步“走”起來。
這種八爪分工的策略,可能是章魚在進化中形成的高效生存密碼——前腕和后腕互不干擾,各司其職,從而實現感知與行動既完美分離又高效協同,在深海的寂靜舞臺上,演繹出無脊椎生命中頂尖的智能與優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