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佳圓 科技日報記者 何亮
9月18日,晨曦微露,三峽升船機此刻處于特殊的“忙碌”中——2025年計劃性停航檢修工作正有條不紊地進行。工具碰撞聲與機械運轉聲交織共鳴,譜成一首充滿工業質感與勞動溫度的交響曲。這是獻給三峽升船機九周歲生日最動人的禮贊。
2016年9月18日,三峽升船機在萬眾矚目中開啟試通航,與三峽船閘聯合形成了“大船爬樓梯、小船坐電梯”的通航格局。九載寒暑,這座世界上規模最大、技術難度最高、運行維護難度最大的升船機,已安全穩定運行近5萬廂次,累計通過船舶超過3萬艘次、貨物近200萬噸。2025年入夏以來,三峽升船機總客運量突破200萬人次,8月單月客運量更是創下8.99萬人次的新高,“坐電梯看三峽”成了全球游客追捧的網紅體驗。
亮眼成績的背后,是創新基因的持續迸發。三峽升船機管理單位從五大研究方向開展科研攻關,廣泛開展群眾性創新活動。截至目前,升船機管理處共取得48項發明專利、37項實用新型專利、6項軟件著作權,發表論文150余篇,鋼絲繩自主爬行檢測機器人、智能運維平臺等400余項科研成果應用于升船機運維實踐。
“三峽升船機設備的運行效率較運行初期有很大提升,現在過廂平均歷時只要50分鐘?!闭勂鹪O備的蛻變,技術人員湯偉畢臉上滿是自豪,“這些年我們跟著設備‘摸爬滾打’,停機故障率一年比一年低,2024年更是降到0.7%,創下歷史新低,當初我們怕出岔子的‘新兵蛋子’設備,硬是被我們練成了能扛住高負荷運轉的‘鋼鐵老兵’?!?/p>
自2011年起,中德雙方建立了升船機領域技術交流合作機制,隨著交流的深入,德方也開始從中方的技術創新與高效運維方案中探尋優化路徑。
三峽升船機的國內“技術輻射力”同樣耀眼。2021年10月以來,升船機管理處陸續承擔了貴州烏江沙沱、思林、構皮灘等5座升船機的技術支援服務工作,累計派遣21批次87人次技術人員,輸出三峽經驗和技術成果,助力烏江通航步入健康發展軌道。
(三峽通航管理局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