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記者 陳宇軒
我國科研團隊研發出了一種柔性纖維電極,植入動物大腦后,其運動可以受人工控制,還可以在動物肌肉組織內長期發揮作用,為腦機接口技術提供了新型傳感工具。
這是記者17日從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了解到的。相關研究成果于北京時間9月17日23時在線發表于權威學術期刊《自然》。
在腦機接口系統中,連接電子設備和大腦的電極,是采集腦電信號的核心部件。當前,傳統柔性電極在植入大腦后,一般是在固定位置采集有限信號,無法動態調節。
為了更好地采集信號,科研人員希望電極能夠動起來。對此,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廈門大學、東華大學的科研人員在電極的結構和制備工藝上開展了創新。
據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研究員劉志遠介紹,為了研制出這種長得像蚯蚓、可受人工驅動的柔性纖維電極,科研人員把超薄柔性聚合物上的二維電極陣列,卷曲成一根直徑僅約200微米的纖維,并在這根纖細的“蚯蚓”身上,集成了60個獨立的生物電信號采集通道。同時,科研人員還在“蚯蚓”頭部嵌入了一個微小的磁感應元件,使得“蚯蚓”能夠在外部磁場的引導下前行、轉向,精準抵達目標區域。
科研人員已在兔子大腦實驗中驗證了這種柔性纖維電極的運動能力,在大鼠實驗中驗證了其在體內肌肉組織中的長期工作能力。
劉志遠表示,隨著技術的進一步發展,這種柔性纖維電極有望為腦機接口、智能假肢控制、癲癇病灶定位、慢性神經疾病管理等臨床需求提供更靈活、更微創、更智能的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