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 華凌
9月18日,記者從北京市支援合作工作領導小組新疆和田指揮部獲悉,紀錄片《新疆大地》日前在央視紀錄頻道、新疆衛視同步播出。該片通過多位扎根新疆的科技工作者故事,展現科技戰線凝心聚力、賦能高質量發展的實踐,收獲積極反響。專家指出,作品緊扣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線,彰顯了科技領域的團結力量。
節目中,多名與北京科技領域緊密聯結的科研人員亮相。在《大地的共舞》一集里,44歲的博士李龍講述了他的“追光”歷程:曾在北京高校深耕科研的他,2023年11月響應新疆智能裝備研究院邀約全職入疆。在托木爾峰下,他找到了心儀的機器人應用場景,帶領團隊研發適應新疆復雜地形的四足機器人、仿生機器人。如今,身兼機器人研究所副所長與飛行研究中心飛行員的他,實現了“科研與熱愛”的融合。
天問二號探測器發射任務中,烏魯木齊南山天文臺QTT項目總指揮王娜帶領團隊上演了科技協作的精彩一幕。他們為探測器提供的精準軌道測控,難度堪比“上海投籃進北京籃筐”,穩穩守護探測器航向。王娜坦言,建設QTT既是深耕天文事業,更是為新疆百姓帶去現代科技福祉,盼讓星河與大地脈動相連。
國際合作的溫暖故事同樣動人。埃及學者奧薩馬?阿布達拉?阿布德爾沙菲?穆罕默德通過“一帶一路”國際杰出青年科學家計劃來華,在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研究微生物細菌相互作用,已在烏魯木齊生活10年。“喜歡的研究、熱愛的食物與朋友都在這里,我屬于新疆”,他的話語道出對這片土地的深情。
據了解,28年來北京援疆實施項目超2800項,以人才、技術優勢發揮輻射引領作用。《新疆大地》通過這些鮮活故事,生動詮釋了京疆攜手、國際聯動的科技團結圖景,展現了科技賦能新疆發展的蓬勃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