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 付麗麗
記者從中國氣象局獲悉,《中國氣象局全球氣候數據集》(以下簡稱《數據集》)在第4屆中國—東盟氣象合作論壇發布。這是中國氣候數據產品首次向國際共享,進一步推進了我國高價值氣象數據產品全球共享。
《數據集》包括全球地面數據集、全球高空數據集、全球格點重建數據集、中國氣象局全球大氣再分析產品1.5版、風云氣象衛星多星融合陸面與長波輻射數據集和海洋數據集等6類數據,與國際同類產品質量相當,且支持國際交換,能夠支撐氣象早期預警、防災減災全球治理等應用服務,并支持全球人工智能技術研發應用和氣候變化研究。
《數據集》從106種中國氣象局高價值氣象數據產品里選取技術先進、質量可靠的自主研制產品。其中,全球地面、高空數據集,日值及月值最早可溯源到1850年,最長序列可達176年;基于整編后的全球多源觀測站網數據,全球格點重建數據集經過時空重建處理,形成自1850年以來逐月全球表面溫度格點產品,空間精細程度達2°×2°,約200公里;風云氣象衛星多星融合陸面與長波輻射數據集和海洋數據集對風云衛星的歷史數據進行再定標和一致性訂正,形成5公里地表溫度、輻射、海溫、海冰等產品。
《數據集》重點面向從事氣象預報、早期預警以及人工智能深度應用的用戶,可通過中國氣象數據網英文版、世界氣象中心(北京)網站、風云遙感衛星數據網英文版等渠道獲取。中國氣象局將持續做好國際共享數據產品應用效果、下載渠道暢通程度的評估,保障數據產品質量和共享渠道暢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