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記者 朱高祥 尹思源
截至2024年末,全國參加基本養老保險近10.73億人,共有各類養老機構和設施40.6萬個,養老床位合計799.3萬張,參加“銀齡行動”的老年志愿者累計超700萬人次……新時代以來,我國基本養老服務保障機制逐步完善,供給能力不斷提高,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日益豐富。
“老伴兩次意外受傷,多虧‘河西區老年人意外傷害保險’政策,兩次都拿到了保險公司賠付的3000多元醫療費和住院津貼。”家住天津市河西區的72歲老人陳平說。
為降低老年人因意外傷害帶來的損失,自2020年起,河西區每年拿出專項財政資金,為轄區內約30萬老年人統一購買了意外傷害保險,最高可賠付15000元。截至去年底,累計賠付3119件,賠付金額502萬元。
河西區惠老政策并非個例。近年來,我國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養老服務體系愈加完善。
截至2024年末,全國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達2.2億,占總人口的15.6%,規模和占比再創歷史新高。按國際有關標準,我國已邁入中度老齡化社會。面對高齡、失能、空巢、殘疾等老年群體日益增長的照護服務需求,推動實現老有所養、老有所依,任務緊迫而艱巨。
改革的關鍵,在于完善政策體系,補足養老服務短板,增強老齡化與經濟社會發展的適應性。
2020年10月,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將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確定為國家戰略,老齡工作方針政策更加明確。
近年來,中辦、國辦印發意見制定國家基本養老服務清單,明確物質幫助、照護服務、關愛服務等三大類16項服務內容;中共中央、國務院發文明確提出健全縣鄉村三級養老服務網絡;民政部、財政部聯合印發通知,向中度以上失能老年人發放養老服務消費補貼……
政策驅動引領,全民共建共治共享,一組數據正是我國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成果的有力證明——
截至去年底,我國近16萬戶企業建立企業年金,參加職工3200余萬人,個人養老金產品共1000多款,多支柱養老保險制度更加完善;全國養老機構護理型床位占比為65.7%,提前完成“十四五”規劃目標任務;“十四五”期間累計支持224萬戶特殊困難老年人家庭適老化改造……老年人基本養老服務剛需正在得到有效滿足。
與此同時,隨著受教育水平提升和經濟狀況改善,老年人對養老服務的需求已不停留于簡單生活照料,養老服務內涵正從“養”向“養享并重”轉型。
“推動養老服務高質量發展,需要大力推動居家社區機構養老協調發展,讓優質養老服務向老年人的周邊、身邊、床邊聚集。”中國老年學和老年醫學學會學術部主任鄭志剛介紹,養老事業與產業協同發展、養老服務人才隊伍建設、老年精神文明建設等方面的支撐作用同樣重要。
系統謀劃,頂層設計,統籌兼顧。近年來,我國持續深化養老服務改革,對服務網絡、服務形態、服務事業產業發展作出部署,明確人才隊伍建設、養老科技和信息化發展應用等養老服務要素保障。多措并舉,積極應對,老齡工作邁向高質量發展——
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托、機構為專業支撐、醫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供給格局初步形成。截至去年底,全國共有社區養老服務機構和設施36.6萬個,床位291.5萬張;近年來,全國共建成約8.6萬個老年助餐點;每年為65歲以上老年人提供約1.4億人次健康管理服務。
養老服務人才培養方式與培育機制不斷健全。截至2024年末,全國高校共開設養老服務相關專業點770余個,中職、高職相關專業布點3300余個;出臺政策文件,全面推行以養老護理員為重點的職業技能等級制度,強化人才激勵保障,探索建立養老服務師職業資格制度,建立“拴心留人”制度機制。
老年人社會參與程度和精神文化生活水平不斷提升。出臺政策推進老年閱讀工作,鼓勵為老年人提供免費或優惠的有線電視收視服務;截至去年底,全國老年教育公共服務平臺匯聚44.1萬門(個)課程資源,累計提供學習支持服務1.7億人次。
…………
夕陽無限好,人間重晚晴。我國養老服務供給能力不斷增強,養老服務質量持續提升,一個更加成熟完善的中國特色養老服務體系,正為億萬老年人繪就出最美“夕陽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