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 吳葉凡
區域創新是創新型國家建設的重要基礎,也是落實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重要載體。
21日,2025浦江創新論壇區域創新發展論壇(以下簡稱論壇)在上海舉辦。論壇以構建“高地引領、協同聯動、各具特色”的區域創新體系為主題。專家學者圍繞構建特色創新生態、以知識創新促區域發展等議題展開分享,共話新時期區域創新體系的構建。
因地制宜 形成各具特色的區域創新生態
一顆種子要發芽、一株果樹要結果,都需要適宜的生態環境。區域科技創新也是如此,要想結出碩果,必須要有良好的創新生態。
怎樣的創新生態是優良的?有觀點指出,要構建像熱帶雨林一樣:高溫多雨、土壤肥沃的發展環境。但“熱帶雨林”一定適合所有創新種子的萌發嗎?事實可能并非如此。
論壇上,同濟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陳強敏銳地指出,創新生態具有多樣性和動態發展性,要因地制宜,構建各具特色的區域創新生態。
陳強提出,前沿領域探索、核心技術攻關、開展顛覆式創新……這些創新所需的生態要素各不相同。此外,創新生態和科技創新的關系,如同生產關系和生產力,兩者都在不斷變化,因此科學治理尤其需要“審時度勢”,因勢而謀、應勢而動、順勢而為。
如何推動形成各具特色的區域科技創新生態?陳強提出“五步走”模式,包括:提升要素濃度、謀劃生態位勢、加快前瞻布局等環節。
創新要素包括人才、技術、資本、數據、算力等方面。陳強以劍橋大學卡文迪許實驗室為例,他指出,迄今為止,卡文迪許實驗室走出了30個諾貝爾獎獲得者。這充分說明,當多種創新要素在一定時間和空間范圍內高度集聚,能夠顯著地驅動科技創新。
此外,創新主體要積極依托有利的客觀條件,開展高等級的科技創新活動,積極謀劃生態位勢。例如,策劃和組織國際大科學計劃;啟動國際大科學工程;運籌全球創新資源,解決人類共同面對的關鍵問題等。
在加快前瞻布局方面,陳強提到了上海創智學院的優秀創新案例。上海創智學院成立于去年7月。短短一年的時間里,這里鏈接了全國31家高校、50多家頭部及獨角獸企業。陳強指出,上海創智學院能夠短時間交出優秀成績單的關鍵,在于其向“新”而行,引導創新要素向人工智能等未來科技領域匯集。
陳強特別提到,前瞻科技領域發展瞬息萬變,“開展前瞻性布局的同時,也要保持一定的戰略敏捷,該‘調頭’時就‘調頭’,建立有效的戰略止損機制?!?/p>
互融互促 以知識創新推動區域發展
如果把適宜的生態比作區域發展的基石,那么科學研究和知識創新就是區域創新發展的核心支柱。
憑借多年的評估調研工作,愛思唯爾大中華區總裁李琳總結發現,知識創新同樣需要“因地制宜”,必須與當地技術創新和產業創新進行密切的聯動,才能發揮真正的價值,推動區域的發展。
李琳介紹,愛思唯爾梳理出北京、上海和深圳三地最具活躍度的研究方向,發現三者存在明顯差異。
“從主題方向上看,北京在新能源領域活躍性比較高,上海則是在生命科學和醫學領域,深圳在人工智能、半導體、通信和芯片等領域表現突出。”李琳介紹。具體到上海,她提到,上海知識創新活躍度較高的領域,基本與當地三大先導產業和六大重點產業密切相關的。
“上述研究表明,在推動區域高質量發展的過程當中,知識創新與技術創新與產業創新具有高度的耦合關系。同時,區域發展日益重視知識創新的驅動作用。”李琳說。此外,知識創新的主體,包括高校、科研機構、科學家等,都更加重視研究領域與區域發展要求的匹配。
同時,研究發現,一些國際科創中心對于區域知識創新具有明顯的輻射作用。以上海為例,在與上海科研合作強度排名前十的城市當中,有8個位于長三角,其中蘇州與上海合作的科研成果占到其全部科研成果的13%。
“不同地區,其資源稟賦、發展定位各不相同。因此,在推動區域發展的過程當中,既要立足自身基礎和優勢,也必須進行前瞻性布局,讓知識創新更好地與區域戰略相匹配?!崩盍照f。
立足差異 激發區域發展潛能
遼寧是2025浦江創新論壇的主賓省。論壇上,遼寧省科學技術廳副廳長張海波帶來了區域創新發展的“遼寧經驗”。
遼寧位于東北地區最南端,地處東北亞經濟圈的核心地帶,沿海、沿江又沿邊,是東北地區唯一的陸海雙通道,具備獨特的地緣優勢。
在過去,遼寧誕生了1000多個新中國的“第一”。如今,遼寧將“打造重大技術創新策源地”作為遼寧新時代“六地”定位的重要組成部分,堅持以科技創新為引領,積極發展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新質生產力。
張海波介紹,在空間區域布局上,遼寧整合優化科教創新資源,以沈陽、大連為雙核引領,聚焦先進材料、智能制造、潔凈能源等方向,建設沈陽渾南科技城、大連英歌石科學城和沈撫示范區科創園,面向全球匯聚創新要素,建設科技創新高地。
在創新力量布局上,遼寧充分發揮科教資源優勢,組建材料、遼河、濱海、黃海4家遼寧實驗室,聚焦新材料、智能制造、高端裝備、潔凈能源與精細化工等領域,探索靈活務實的全新體制機制,打造以全面賦予自主權為核心的改革試驗田,實現了跨領域、跨學科、跨層級的創新資源整合。
在產業發展布局上,遼寧依托扎實完備的工業基礎,以打造先進裝備制造、石化和精細化工、冶金新材料、優質特色消費品4個萬億級產業基地為引領,圍繞22個重點產業集群,扎實做好結構調整“三篇大文章”,即改造升級“老字號”、深度開發“原字號”、培育壯大“新字號”,因地制宜培育新質生產力。
在開放合作布局上,遼寧落實國家區域發展戰略,主動對接京津冀協同、長三角一體化、粵港澳大灣區等重點區域,深化遼寧與江蘇、沈陽與北京、大連與上海對口合作。同時,遼寧主動融入國際創新網絡,圍繞打造東北亞開放合作樞紐地,舉辦全球工業互聯網大會、中國國際裝備制造業博覽會、中國遼寧國際投資貿易洽談會等一系列重要活動,吸引海內外人才來遼寧創新創業。
“我們將于9月25日至28日,在遼寧沈陽舉辦‘2025浦江創新論壇遼寧分論壇暨東北亞技術合作交流大會’,歡迎大家深入遼沈大地,體驗遼寧科技創新的無窮魅力。”論壇上,張海波發出邀請。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