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技日報記者 魏依晨
鄱湖之濱,群山巍峨,構成江西動人的山水畫卷。“十四五”以來,另一幅以科技為筆繪就的創新畫卷在贛鄱大地徐徐鋪展。
江西積極構建“企業主導、政府引導、高校院所支撐”的工作體系,突破一批技術卡點、堵點。近年來,江西省深入推進科技興贛六大行動,持續優化科技創新平臺體系,推動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科技工作呈現向上向好發展態勢。近日發布的《中國區域科技創新評價報告2025》顯示,江西綜合科技創新水平指數為69.63%,在全國位次上升1位至第15位。
航空產業展翅高飛
在科技創新的浪潮中,航空產業一直是前沿陣地。
作為低空經濟的重要載體之一,電動垂直起降飛行器(eVTOL)領域成為近兩年的熱門賽道。作為新中國第一架飛機的誕生地,江西憑借通用航空制造基礎雄厚的先天優勢,積極推動航空產業升級。
日前,科技日報記者來到中國直升機設計研究所(以下簡稱“直升機所”)的試飛站,只見廠區上空,一架飛行器如雄鷹般快速掠過;地面上,多架飛行器蓄勢待發,螺旋槳的轟鳴聲不絕于耳;機務人員為了各項試飛保障工作穿梭奔忙……在這里,企業科技創新的強勁脈動清晰可感。
去年開始,江西省科技部門就著手為產業升級鋪路。
2024年5月,江西省科技廳、景德鎮高新區與直升機所聯合簽署合作協議,針對eVTOL研制過程中的瓶頸問題開展關鍵技術攻關,重點突破高任務效能的總體氣動設計、基于“雙高”電池的高壓電動力系統設計、高性能低噪聲電推進系統設計三大關鍵技術,有力保障技術驗證機研制,支撐“江西研、江西造”的產業化落地。
前不久,又有好消息傳來。
今年7月,直升機所承擔的江西“2030先鋒工程”項目,成功實現了電動垂直起降飛行器AR-E3000技術驗證機首飛。直升機所短時間內實現了AR-E3000技術驗證機(1︰1比例)的設計、制造與首飛,同時也實現了AR-E3000原型機的設計、制造與系留試飛。
“該機型不僅能滿足珠三角、京津冀、粵港澳等地區的城市立體交通、旅游觀光、物資運輸和應急救援需求,還特別針對高原、海島等復雜地形場景進行了優化設計,具備突出的點對點物資投送能力,有效解決了偏遠地區交通運輸不便問題。”直升機所技術專家董巖說,通過開展AR-E3000技術驗證機研制,不僅推動了江西在新能源垂直起降飛行器領域的技術突破,也為江西產業鏈協同發展注入了新動能。
“江西已構建以南昌、景德鎮為核心區,九江、吉安、贛州等地為協同區的‘雙輪驅動、多點支撐’的航空產業空間發展格局。”江西省科技廳產業科技一處副處長張燕說,到2026年,江西航空產業鏈營業收入力爭達到2500億元。
傳統制藥煥發新生
日前,記者走進仁和(集團)發展有限公司旗下江西藥都樟樹制藥有限公司。在該公司丸劑生產恒溫車間,記者透過玻璃窗看到,煉藥機、制丸機、滾圓機等10余臺套智能化設備一字排開,六味地黃丸、大活絡丸等藥品配料經機器合坨、煉藥、制丸、篩丸、打光等數十道工序加工,源源不斷地進入下一環節。通過打造這樣的智慧工廠,仁和(集團)發展有限公司實現了由傳統制藥向智能制藥的轉型升級。
在研發實驗室,該集團藥品研發總監李喜龍向記者詳細介紹了二冬湯顆粒。2018年,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發布第一批古代經典名方目錄,二冬湯古方位列其中。“古方記載的只是處方和簡單制法,要把古方變成現代制劑,每一步都是挑戰。”李喜龍解釋,從藥材篩選到制粒成型,技術創新貫穿始終。團隊通過研究炮制工藝,將中藥材轉化為便于存儲的飲片,再經提取、濃縮、干燥、制粒等環節,最終制成顆粒。每一步都需精準控制工藝參數,避免有效成分流失。
“我們要讓每一批顆粒,都和剛熬好湯藥的品質和療效相同。”李喜龍介紹,公司通過建立特征圖譜來分析與控制產品質量。每批產品都按照質量標準進行質控,只有達標的產品才能流通到市場。這種“以圖譜控質量”的方法,讓傳統經驗轉化為可量化的數字標準。
在生產環節,技術創新同樣關鍵。團隊研究對比了濕法制粒、干法制粒、流化床制粒等多種工藝,最終找到最適合該配方的制粒方式。為避免小試成功但量產時出現質量波動的問題,研發人員全程駐守車間,在夏季高溫、冬季低溫等不同環境下反復試驗,最終確定了一套穩定的規模化生產工藝參數。
2024年,二冬湯顆粒獲得生產批件。這是江西首個、全國第8個經典名方新藥生產批件,為江西經典名方的研究開發提供思路與示范,對促進江西醫藥產業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生豬種業自立自強
在養豬過程中,有的豬吃得多,長得少;有的豬吃得少,長得慢。在肉的品質方面,有的豬肉味道鮮美,有的卻質量平平。這是為什么?
在江西農業大學的實驗室里,中國科學院院士、江西農業大學黨委書記黃路生告訴記者,影響豬肉品質和生豬生長速度的主要因素是豬基因組的差異。豬的經濟性狀,比如長得快不快、肉質好不好,是由豬基因組上的細微差異決定的,我國生豬產業要發展壯大,必須從豬基因組研究上去突破。家豬育種基因芯片“中芯一號”是利用基因技術,從遺傳上改良種豬和商品豬,進而幫助育種的一把“利器”。
“‘中芯一號’可以檢測96個樣品,并且對每個樣品進行超過5.6萬個基因位點的分析。根據育種目標,研究人員可以選擇那些具有更理想體型特征的豬進行育種組合。”黃路生說。
黃路生說,應用“中芯一號”,江西農業大學攻克了我國地方豬體型小、產肉量低、毛色分離等重點難點問題,育成“山下長黑”新品種。其綜合生產性能處于國際先進水平,實現了江西1999年以來國家審定畜禽新品種新突破,累計推廣至12省43家養殖企業,種豬銷量突破1.5萬頭。
“這一突破性成果,為華系生豬種業科技自立自強、核心種源自主可控提供技術保障,也是江西科技助力我國生物育種產業創新發展的縮影。”江西省科技廳成果處處長劉清梅說。
這些案例是江西科創奮楫爭先的縮影。“如今的江西,高水平自立自強根基更加堅實,新質生產力如贛江潮涌,澎湃向前。”江西省科技廳黨組書記、廳長宋德雄說。
——科技新印象——
“2030先鋒工程”明確技術攻關路線圖
2024年以來,江西大力實施省級科技重大專項“2030先鋒工程”。該工程聚焦事關江西重大戰略的科技創新需求,通過全鏈條系統謀劃、一體化設計部署,開展重大關鍵技術攻關、重大產品開發,從而推動重大科技成果應用及產業化。
根據“2030先鋒工程”的路線圖,從2024年到2030年,江西每年選擇20個左右重點領域啟動重大專項,每個重大專項按全產業鏈協同方式,布局實施5個左右重大專項項目,共計實施100個左右重大專項項目,力爭形成一批位居市場領先位置的標志性創新成果。
目前,江西省已啟動17個重大專項,實施了37個重大專項項目,部分項目已取得階段性成果,正在轉化為產業生產力。
創新多糖理論方法催生養胃食療產業
南昌大學聯合江西省內龍頭企業組建研究團隊,利用車前子等江西食藥同源資源,實現系列多糖營養健康食品創制。
該團隊創新多糖結構表征理論與方法,突破多糖功能評價技術瓶頸并創建多糖調節健康功能新理論;構建國內首個食源性多糖數據庫,建立全球最大的復合多糖生產基地,將相關產品成功推向市場并填補國內外空白;創建食療餅干類、沖泡類等營養健康食品開發關鍵技術體系,率先開發系列養胃食療健康產品,催生出全新的養胃食療綠色制造產業。
該團隊完成的項目“富含多糖的營養健康食品創制關鍵技術與產業化”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相關成果在全國20多家單位轉化應用,近3年僅在江西江中食療科技有限公司、無限極(中國)有限公司就實現經濟效益超56億元。
全連續流工藝實現醫藥等領域高價值轉化
中國工程院院士、江西師范大學校長陳芬兒團隊聯合江西富祥藥業股份有限公司,承擔江西省科技重大專項項目“培南類藥物全連續流微納不對稱工業合成”,并取得階段性成果。
傳統化學合成方法的生產過程呈現批次式、間斷式特點,需要經過投料、反應、出料、清洗、再投料的循環,生產效率較低,安全風險較高。與傳統化學合成方法不同,全連續流工藝呈現連續、不間斷的特點,生產過程中每一階段的產物都是后一階段的原料,可大量減少廢物污染,提高生產安全性和效率,重塑化學合成過程。
目前,該團隊根據技術成熟度和市場需求,將維生素B6、草甘膦全連續流合成新工藝等系列成果在醫藥、化工、農藥等領域實現高價值轉化,簽約總金額達1.38億元。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