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院士、地質學家 劉嘉麒
地球如何完成從“熾熱星球”到“生命搖籃”的蛻變,為何火山活動是行星“生命力”的象征……不久前,我作了一場科普講座,講述地球的演化故事。《科技日報》支持了這次活動,并進行了全程直播。
我與《科技日報》的緣分,由來已久。
40年前,我投身火山地質研究伊始,《科技日報》也開始在科技創新和科學普及領域搭建交流傳播平臺。我在當時的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開展全國火山考察與成因分析,努力厘清我國火山的空間分布及巖石地球化學特征。《科技日報》同樣關注國內地質科研動態,將地質科研信息以權威、易懂的方式傳遞給公眾。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我奔赴長白山、五大連池、騰沖、青藏高原等火山區開展野外考察,為《中國火山》書稿的撰寫積累基礎數據。《科技日報》對這些科研成果進行了報道,強調火山科學在防災減災中的重要性,幫助公眾理解火山活動規律及防護知識。
隨著科研工作的深入開展,我和團隊系統梳理了全國火山資料,開拓了用玄武巖制作纖維、鱗片、巖棉等新材料的新產業,將科學研究與國家需求緊密結合。《科技日報》報道我國火山研究新進展,讓公眾及時了解惠及民生的科研成果。
除了持續關注科技創新,《科技日報》在科學普及方面的工作也給我留下深刻印象。
多年前,火山噴發頻見報道,引起廣泛關注。《科技日報》記者聯系我做專訪,科學闡釋火山噴發的原因和影響,及時回應大眾關切,體現了科技媒體應有的擔當。近年來,《科技日報》不僅做專業的科普報道,還傳遞了科普應在培養科學精神上下功夫等理念,展現了媒體人的敏銳和思考。
這些年,我通過撰寫文章、制作短視頻等形式做科普。在此過程中,我深深體會到《科技日報》以高度嚴謹的態度對待每一次科普傳播,采訪專業細致、稿件字斟句酌,一篇篇報道架設起科技工作者與社會公眾之間的知識橋梁。在傳播科學思想、弘揚科學精神、提升公眾科學素養方面,《科技日報》的持續努力發揮了重要作用。
《科技日報》也長期關注科技工作者,產生了很多優秀的科技人物報道。我被廣大青少年親切地稱為“火山爺爺”,也與《科技日報》等媒體的宣傳分不開。
40年來,在科技新聞的戰線上,報社的領導、編輯、記者一棒接著一棒跑、一茬接著一茬干。其中,有我的朋友、同學、同事和學生。40年來,中國的火山研究也推進到國際前沿水平。科研工作與科技宣傳彼此促進、交相輝映,成為新時代的亮麗風景。
在《科技日報》迎來創刊四十周年之際,我向全體編輯記者表示敬意。希望報社未來不斷開拓進取,繼續秉持科學精神,充分展示科技創新成果,發揮科普引領作用,為公眾提供更多可信賴的科學知識,為建設科技強國作出更大貢獻。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