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 李林旭 劉垠
如何才能讓中國成為全球創業投資的沃土?上海交通大學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丁奎嶺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采訪時不斷提及的一個關鍵詞就是“生態”。
怎樣把中國創新創業“生態”建設得更好,怎樣把“四投”——投早、投小、投長期、投硬科技做得更好,正是9月21日下午舉行的WeStart創業投資大會主論壇各方嘉賓熱議的核心議題。
作為浦江創新論壇的重要組成部分,WeStart創業投資大會會場內外,有科學家發問、有創業者提需求、有投資者作答、有政策制定者傾聽,各方齊聚一堂,交流思想、碰撞智慧,探討相互成就之道。
“創業投資是支持科技創新的重要生力軍,通過發揮資金支持、風險分擔、資源整合、市場發現等多方面作用,為科技創新提供源頭活水,是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蓬勃發展的‘催化劑’和‘助推器’。”科技部黨組成員、秘書長潘曉東在致辭時表示。
今年,國家加快組建創業投資引導基金,將促進科技型企業成長作為重要方向,引導創業投資“四投”,推動重大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
據有關機構統計,今年上半年,中國創業投資募資額達到7800億元,同比增長12%;投資額達到3400億元,同比增長1.6%;金融資產投資公司股權基金投資簽約金額突破3800億元,創業投資支持科技創新的勢頭不斷向好。
為更好地助力“四投”,論壇期間還舉行了上海未來啟點社區發布儀式和WeStart投早投小聯盟成立儀式。
上海市委常委、副市長陳杰出席論壇,并在上海未來啟點社區發布儀式上啟動“未來啟點社區”。
作為論壇“東道主”,上海一直致力于成為全球科技創新初創企業最佳首選地,在營造良好創投生態方面,有許多值得稱道的經驗。
“上海正推動創新要素高效集聚,積極構建‘科技—產業—金融’良性循環。”上海市科委主任駱大進在致辭時表示,下一步,上海將強化科技金融“放大器”功能,持續優化資本市場投融資生態。
目前,上海日均誕生初創企業約300家,高新技術企業2.5萬家,涌現出一大批獨角獸企業、瞪羚企業。
“要投資、要創業,就找一流高校多、離一流大學近的地方。”丁奎嶺說,高校最重要的兩項創新供給就是科技創新與拔尖人才,科學研究和人才培養應針對真問題和真需求,為經濟社會發展輸送更多創新成果與拔尖人才。
在科技成果從“書架”走向“貨架”的過程中,許多創業者有可能因技術成熟度不足、資金鏈斷裂、市場需求不明確等因素而功虧一簣,業內把這一階段稱為科創企業的“死亡之谷”。
對此,歐盟知識產權局執行董事戰略顧問安德烈·阿魯尼認為,要跨越科技成果轉化的“死亡之谷”,概念驗證至關重要,技術轉移經理人的角色也不可或缺。
針對早期科創企業“缺資金、缺資源、缺人才、缺戰略”的發展痛點,國投創業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高愛民建議,基金和管理團隊應發揮引領帶動、資源導入、人才賦能和提升管理的作用,以信心、遠見和擔當,助力構建“成果+資本+企業家”的高質量科技成果轉化范式。
“我們希望尋找能夠影響未來的創業者。”上海未來產業基金總經理魏凡杰在談到未來啟點社區愿景時表示,該社區將致力于把創新創業各方鏈接起來,打造一個便于顛覆式創新不斷涌現的生態。
“當前是中國科技創新最好的時代。”中科創星創始合伙人米磊認為,WeStart投早投小聯盟的成立將有助于聚集資源、凝聚共識,讓更多早期資金注入到科創事業,共同把“四投”做好,打造良好的創投生態。
“堅持到底,就是勝利!”華登高科管理合伙人張聿向記者坦言,無論是創業,還是投資,都是異常艱難的事情。要做好“四投”,一定要有不同尋常的“耐心”,守得云開方能見月明。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