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 吳葉凡
22日,2025浦江創新論壇科技創新支撐公共機構節能降碳論壇(以下簡稱“論壇”)在上海舉辦。論壇上,多位專家學者分享公共機構節能降碳的實踐經驗,為促進公共機構綠色低碳轉型“問診開方”。
今年是我國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提出5周年。統計數據顯示,2024年,我國單位GDP能耗比“十三五”末下降11.6%,是全球能耗強度下降最快的國家之一。
在推進經濟社會發展綠色轉型的過程中,公共機構是重要的引領力量。作為能源消費的重要部門,公共機構具有覆蓋范圍廣、社會影響力強、示范帶動突出等特點,在技術推廣應用方面,具有較高靈活度和先行先試優勢。
2021年11月,國家機關事務管理局等四部門聯合印發《深入開展公共機構綠色低碳引領行動促進碳達峰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其中提到強化綠色低碳技術產品推廣應用,注重管理創新、技術創新、模式創新,提升節能降碳和示范效果。
論壇上,多位專家開出了科技助力公共機構節能降碳的“良方”。
太陽能光伏技術是公共機構降碳的重要途徑。《方案》中提到,鼓勵有條件的公共機構建設連接光伏發電、儲能設備和充放電設施的微網系統,實現高效消納利用。中國科學院院士包信和建議,通過科技創新,提升太陽能電池的利用效率,助力公共機構更好地節能降碳。
太陽能轉化效率是衡量光能轉化為化學能或電能效率的核心指標。包信和介紹,目前,使用較多的硅太陽能電池理論轉化效率約29%。這意味著,如果公共機構所處地區的光能量值較低,硅太陽能電池往往不能進行有效轉化。因此他建議,要創新太陽能電池材料,研發疊層太陽能電池,實現太陽能分級利用,把太陽能“吃光榨盡”。
中國工程院院士凌文分享了光伏建筑一體化(BIPV)的技術路徑和發展方向。不同于光伏系統附著在建筑上的方式,光伏建筑一體化是一種將太陽能發電產品集成到建筑上的技術,既具有光伏發電功能,又能承擔建筑構件和建筑材料的作用,更好地與建筑物融為一體,可顯著降低建筑運行碳排放。
凌文指出,當前,我國BIPV發展迅速,應用面積約200萬平方米。與此同時,依舊有許多建筑的屋頂、墻面沒有得到充分利用,BIPV仍有較大發展潛力。
為推動BIPV進一步落地,凌文建議,加強政策引導,出臺專項補貼政策,對光伏建筑采用BIPV系統的安裝費用,提供一定比例的初始投資補貼,激發市場活力。他同時提出,要推動示范項目建設,選擇具有代表性的工業建筑、公共建筑等作為示范項目,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
            
                    
                        網友評論